功亏一篑故事

    功亏一篑出自《尚书·旅獒》讲的是周武王的故事。本站收集了2个关于“功亏一篑”的典故和故事。一个讲的是“为山九仞,功亏一篑”的故事,另一个是召公劝谏周武王的典故。

    功亏一篑的故事:

    古时候,有一个人要筑一座九仞高的山,相当于现在的七十二尺的山。他堆了一年又一年,不论严寒酷暑,废寝忘食地从远处挖土,再挑土,再堆到山包上,终于有一天,他就要完工了。这一天他也一如往常一样,鸡刚打鸣就起床开工,一筐又一筐,眼看着山就要达到七十二尺高了,只差一筐土的工夫。但他一摸肚子咕咕叫,天又下起雪来,想想只有一筐土,不如明天再做,就回家去了。此后,他总认为只有一筐土了,太简单了,不如明天再做,于是偷懒,所以这一筐土至死也没堆上,终究这座只差一筐土的七十二尺高的山还是没有完成。

    于是就有了“为山九仞,功亏一篑”的说法,意思是堆九仞高的山,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。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,没有完成。

    虽然古时候有很多这样的事例作前鉴,但生活中人们却不能经常地反省自己。仍然我行我素。除非事到临头才感慨何必当初。

    成语功亏一篑典故:

    西周时,周武王灭商以后,四方威服,各地的小国纷纷前来进贡朝拜。

    一次,离周朝很远的西戎国,也派来一名使臣向武王庆贺,并把当地出产的一条四尺多高的大狗进献给武王。武王很高兴,吩咐收下养在宫中。

    大臣召公见了,上前说:“大王,这是您的圣德呀!所以,无论远近的诸侯和部落,都来向大王朝贡。但臣认为大王也应该给他们一定的赏赐,以示大王的恩德呀!”

    周武王听了,点点头,便吩咐赏给西戎国使臣几件珍宝,让他带回去交给西戎的首领。

    接着,召公话锋一转,说:“玩物这东西是谈不上贵贱的。有德则贵,无德则贱。一个圣明的君主如果把人当作玩物加以戏弄,就会丧失德行;如果把稀罕的东西当作玩物,就会玩物丧志。希望大王不要把各国进贡的罕有之物当作玩物,因为那是很危险的。而更重要的,大王要珍爱贤人。有了贤人,国家才能治理好,才会富强起来。”

    召公接着说:“而一个君主要珍爱贤人,而不是珍爱玩物,那就要积累德行。而德行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,从小德积成大德。比如堆一座九仞高的土山,如果缺少最后一筐土,就会功亏一篑。大王是个圣明的君主,这其中的道理不难明白,只有不断地注意积德,才能稳坐天下。”

    周武王听了,果然不再接受各国的朝贡,专心治理朝政,周朝也更为强大起来。

    附:1.功亏一篑的意思  2.功亏一篑造句 

    继续阅读
    fitjoy
    绠短汲深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

    绠短汲深成语故事

    绠短汲深的成语故事-孔子的故事: 颜渊向东到齐国去,孔子十分忧虑。子贡离开座席上前问道:“学生冒昧地请问,颜渊往东去齐国,先生面呈忧色,这是为什么呢?”孔子说:“你的提问实在是好啊!当年管仲有句...
    白璧不可为?虞诩诠释“白璧无瑕”的故事 历史故事

    白璧不可为?虞诩诠释“白璧无瑕”的故事

    白璧无瑕,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人品高尚,没有缺点,这种人干起工作来,坚持原则,尽职尽责,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。 东汉顺帝时,尚书仆射虞诩(yú xǔ)上书推荐可堪大任的议郎左雄时,说:“臣见方今公卿...
    安如泰山成语故事典故 历史故事

    安如泰山成语故事典故

    成语“安如泰山”典故出自-西汉·枚乘《上书谏吴王》:能听忠臣之言,百举必脱。必若所欲为,危于累卵,难于上天;变所欲为,易于反掌,安于泰山。 安如泰山的故事简介: 西汉诸侯吴王刘濞对汉景帝的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