容易写错读错的成语
汉语的成语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,又是汉语的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。它除了具有的凝固性、整体性的特点外,多数成语又源于一个神话寓言或历史故事,称之为“典故”。因之,成语又叫“成语典故”。
正因为从内容到形式的博大精深,所以,在人们使用它时,由于对内容和形式不够了解,或对古今的意义的转移知之不确,就经常用错。
1. 按部就班(àn bù jiù bān)语出[晋]陆机《陆士衡文集.卷一.文赋》:“然后选义按部,考辞就班。”这是说怎样写文章的。这里的“部”“班”都是门类、次序的意思。原意是:按照文章的体裁布局,选择适当的内容,调遣安排词句。今引申为:形容办事按照一定的条理和程序;有时又引申为贬义:指办事机械教条,缺乏必要的灵活机动。
错误及原因:有人经常写为“按步就班”或“按布就班”。对语义不了解,受同音影响而错。
2.班门弄斧(bān mén nòng fǔ) 语出[唐]柳宗元《王氏伯仲唱和诗序》:“操斧于班、郢(yǐng,古地名,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。今湖北江陵北)之门,斯强颜耳。”这里的“班”是指鲁班,原名公输班,相传春秋时鲁国的能工巧匠(后被尊为木匠的祖师爷);“郢”也指郢地的能工巧匠。原意是在鲁班的门前舞弄斧子,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。
错误及原因:有人经常写为“搬门弄斧”。①不了解语义,以为“弄”是动词,“弄斧”是动宾短语,类推“bān”也是动词,“bān门”也是动宾短语。②“班”“搬”同音而误。
3.滥竽充数(làn yú chōng shù) 语出《韩非子.内储说上》:“齐宣王使人吹竽,必三百人。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,宣王说(悦)之,廪食以数百人。宣王死,湣王立,好一一听之,处士逃。”是说,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而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凑数。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冒充内行,或以次充好;有时也用以表示自谦。“滥”,《现代汉语词典》解释:①泛滥。②过度;没有限制。这里引申为“蒙混”。“竽”,是个形声字,从“竹”“于”声,古时的一种簧管乐器,相当于今之“笙”。“充数”,凑数。
错误及原因:有人把“滥”写为“乱”,把“竽”写为“芋”。前者是因为方音的影响:东北方言的“乱”读音和“滥”相同(失去u介音),故写错;后者是因为对字义不了解:“芋”从“艸”“于”声,今音yù,是一种植物,即土豆或地瓜。由于同“竽”音近,加之对字义不了解,故写错。
4.一筹莫展(yì chóu mò zhǎn) 语出《宋史.蔡幼学传》:“其极至于九重深拱而群臣尽废,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。”[清]孔尚任《桃花扇.誓师》:“下官史可法,日日经略中原,究竟一筹莫展。”“筹”,古代用以计数的算筹,即今之谓“筹码”;引申为“谋划”“计策”。“展”,施展。是说一点计策也想不出;一点办法也没有。比喻束手无策。
错误及原因:有人把“筹”写作“愁”:既然“束手无策”,当然“愁”了—望文生义,同音而错。
5.一鼓作气(yì gǔ zuò qì) 语出《左传.庄公十年》:“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”这是说战争的道理的。古时打仗以鼓声作为进军的信号(相当于今之吹冲锋号)。引文愿意是说作战关键在于勇气,第一通鼓可以鼓起战士的勇气,到第二通勇气就减弱了,到第三通勇气就衰竭了。后来比喻做什么事应该鼓起劲头,一口气干完。“鼓”,指敲响战鼓;“作”,振作;“气”,指勇气。
错误及原因:有人把“鼓”写作“股”,整个成语写作“一股作气”。由于对原意不了解,加之两个字同音;东北方言还有“一股气”的说法。故错。
以上5个成语是容易写错字的,下面5个是容易读错字音的。
6.皈依佛门(guī yī fó mén) “皈依”,原指佛教的入教仪式,“皈依佛门”就是原来不信教或不信奉佛教,现在信奉或改信佛教了。后来泛指虔诚地信奉一切宗教。也作“归依”。
错误及原因:实际“皈依”原本就应该是“归依”(《康熙字典》:“皈,归也。”),古人认为“音同义通”(即“通假字”),写成了“皈依”。又由于“皈”与“板”形近,有人就“秀才识字读半边”,以为“皈”也读“bǎn”。
7.怙恶不悛(hù è bù quān) 语出《左传.隐公六年》:“长(zhǎng增长)恶不悛。”[明]文秉《先拔志始.卷下》:“乃尚有等未尽奸徒,怙恶不悛,密弄线索,或巧布流言蜚语,或写匿名文书,害正党邪,淆乱视听。”“怙”,依仗;“悛”,悔改。意思是坚持作恶,不肯悔改。
错误及原因:由于“怙”同“估”形近,“悛”同“俊”形近,所以有人又是读半边,读成“gǔ”和“jùn”。
8.肆无忌惮(sì wú jì dàn) 语出[宋]朱熹《四书集注.中庸》:“则肆欲妄行,而无所忌惮矣。”《新编五代史平话.周史.卷上》:“惟知怨望朝廷,不知已有何功,而敢如此肆无忌惮,恐于尔辈不便。”“肆”,放纵;“惮”,顾虑,畏惧。意思是任意妄为,毫无顾忌。
错误及原因:由于“惮”同“弹”形近,而“弹”有“dàn”(名词) “tán”(动词)两个读音,有人却偏偏读后一个音。
9.羽扇纶巾(yǔ shàn guān jīn) 语出[宋]苏轼《念奴娇.赤壁怀古》:“羽扇纶巾,谈笑间,强虏灰飞烟灭。”“羽扇”,羽毛扇;“纶巾”,丝帛做的便巾(意思是都是便装,不是戎服---即都是书生,不是军人)。形容有雄谋大略而风度儒雅的人(却能于谈笑间消灭强敌)。
错误及原因:由于“纶”又有一个读音“lún”(如“涤纶”),所以,又望文生音,读作“lún”。
10.惴惴不安(zhuì zhuì bù ān) 语出《诗经.秦风.黄鸟》:“临其穴,惴惴其慄。”[宋]周孚《蠹斋铅刀编.卷二十三.滁州奠枕楼记》:“民之居茅竹相比,每大风作,惴惴然不自安。”“惴惴”,恐惧的样子。形容人惶恐不安。
错误及原因:由于“惴”与“揣”形近,加之对字义不了解,所以,又读了半边,读成“chuǎi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