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清诗歌-纳兰性德的诗《陶渊明田家》是一首田园诗,其中包含了描写菊花的诗句:“采罢东篱菊,还坐弹鸣琴。”同时也有关于鸟的诗句、关于月亮的诗句:“归华托陈荄,倦鸟栖故林。”
结庐柴桑村,避喧非避人。当春务东作,植杖躬耔耘。
秋场登早秫,酒熟漉葛巾。采罢东篱菊,还坐弹鸣琴。
磬折辱我志,形役悲我心。归华托陈荄,倦鸟栖故林。
壶觞取自酌,吟啸披予襟。
- 陶渊明:东晋诗人。
- 结庐:盖房子。柴桑:地名,陶渊明家乡。喧:声音大,喧哗。
- 务:从事。东作:春季耕种。植杖:将拐杖插地上。躬:亲自。
- 场:晒碾谷物的空地。秫shu:高粱。漉lu:渗。
- 磬折:弯腰躬身的样子。形役:形体驱使。违心的工作。
- 归华:落月的光华。陈荄:宿草之根;多年生草之根。
- 壶觞:酒壶,酒杯。酌:斟酒。披:分开。襟:衣服的前幅。
(纳兰容若)纳兰性德的诗《陶渊明田家》赏析:
纳兰性德出身官宦世家,兰性德是标准的官二代、富二代,既不差钱又不差权,还沾皇亲。可以说,如果走仕途,他的前途一片光明,其地位不会低于乃父。
纳兰性德偏偏志向不在于此,他无心追名逐利,认为侍从生活庸俗而疲惫。“身在高门广厦,常有山泽鱼鸟之情”,他所向往的,是陶渊明似的山水田园生活,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。一个高官,却淡泊名利,注定了与其他官员的不合拍。
纳兰是宁静淡泊的,在古代诗人中,纳兰性德最爱陶渊明,他的某些诗作更是颇有东篱风味。他内心似乎已趋平静,不再用狂呼呐喊,他愿远离世俗、长伴青灯古佛的希望向世人幽幽道出,如秋水潺潺。 他后期的词作也更趋淡泊宁静的情致而少了一份哀婉凄清。他想忘却现实中的是是非非,独自去消受那清风明月。如有词云:“问人生,头白京国,算来何事消得。不如摹画清溪上,蓑笠扁舟一只。人不识,且笑煮鲈鱼,趁著蒓丝碧”。(《摸鱼儿·送座主德清蔡先生》)又“君须爱酒能诗,鉴湖无恙,一蓑一笠”(《潇湘雨·送西溟归慈溪》)。又“收却纶竿落照红。秋风宁为翦芙蓉。”
陶渊明是纳兰性德最热爱的古代诗人,在他眼里,自己和陶渊明的人生感悟与精神境界非常相似,故纳兰性德把陶渊明立为自己的榜样。他曾经表达了自身的此种想法:“天地忽如寄, 人生多苦辛。何如但饮酒, 邈然怀古人。南山有闲田,不治委荆榛。今年适种豆, 枝叶何莘莘。豆实既可采, 豆秸亦可薪。(《拟古诗四十首之十》)虽然仅仅是短短几句诗词,但流露出其对于自由闲适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。“巨大心理压抑对于纤尘不染的纳兰性德来说,确是一种痛苦折磨,同时也让他拥有了一种特别的隐逸性。”
那些只贪图物质财富的人, 是一些没有灵魂和情感的人, 他们活着也等于是死了。而对于有思想, 有灵魂的伟大词人纳兰性德, 300多年过去了, 他还活着, 活在千秋万代人的心里。
厌倦了繁华,他终是会回到繁华。这一切是宿命。只能轮回,不能涅槃。纳兰容若看似一帆风顺,身居青云。而他内心的劫难一直煎熬着他,致使他在凡俗中苦闷,压抑……不可自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