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燕子矶与黄天傲同作:
秣陵雄胜,有矶名燕子,倚江为麓。
临去系舟登一度,胜买画图千幅。
水自巴山,舟来巫峡,远近分迟速。
溯流直上,千里未穷双目。
料得王谢当年,行惯车轮熟。
鸟语涛声皆当乐,何必更偕丝竹。
人物风流,江山奇丽,千古谁能续?
两家燕子,不知今在谁屋。
在这些自然的审美欣赏活动中, 李渔或泛舟湖中,或在旅途的道上,他总是在动态之中以画为参照物或坐标体系, 无意识之中将自然当作了一幅幅画卷。 这说明,参照画审美感知自然之美是他的一种自觉的审美活动。李渔在审美地感知自然时之所以能够独具一双 “ 慧眼”、 “ 诗眼”, 习惯以画为参照审美感知自然,一方面,与李渔自身具有高人一筹的艺术素养分不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