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如泰山成语故事典故

    成语“安如泰山”典故出自-西汉·枚乘《上书谏吴王》:能听忠臣之言,百举必脱。必若所欲为,危于累卵,难于上天;变所欲为,易于反掌,安于泰山

    安如泰山的故事简介:

    西汉诸侯吴王刘濞对汉景帝的中央政权心怀不满,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诸侯的领地,导致刘濞联合楚等七国诸侯以“清君侧”名义举兵反叛。吴王府枚乘写了《上书谏吴王》对刘濞劝谏,希望改变主意能使地位比泰山还要稳固。

    汉.枚乘〈上书谏吴王〉(据《汉书.卷五一.贾邹枚路传.枚乘》引):枚乘字叔,淮阴人也,为吴王濞郎中。吴王之初怨望谋为逆也,乘奏书谏曰:……夫以一缕之任,系千钧之重,上县无极之高,下垂不测之渊,虽甚愚之人,犹知哀其将绝也。马方骇鼓而惊之,系方绝又重镇之;系绝于天不可复结,队入深渊难以复出。其出不出,间不容发。能听忠臣之言,百举必脱。必若所欲为,危于絫卵,难于上天;变所欲为,易于反掌,安于太山。今欲极天命之寿,敝无穷之乐,究万乘之势,不出反掌之易,以居泰山之安,而欲乘絫卵之危,走上天之难,此愚臣之所以为大王惑也。

    安如泰山成语故事

    枚乘,字叔,西汉淮阴(今属江苏)人,著名文学家。汉景帝时,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。

    吴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,吴王刘濞野心很,对中央政权心怀怨恨,暗中图谋叛乱。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,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,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,巩固国家的统一。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,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,于是联络楚、赵、胶西、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叛乱。

    枚乘清楚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患,写了《上书谏吴王》对刘濞进行劝谏。在谏书中,他说: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,一切祸患都可以避免。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,那会比叠鸡蛋还要危险、比上天还要艰难;不过,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,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,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。”

    但刘濞执迷不悟,加紧进行阴谋活动。于是,枚乘离开吴国,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。

    公元前154年,刘濞联络楚、赵、胶西、胶东等诸侯王,以“清君侧”为名,起兵叛乱,史称“吴楚七国之乱”。

    汉景帝听信谗言,杀了晁错,向诸侯王表示歉意。这时,枚乘又写了《上书重谏吴王》,劝刘濞罢兵。刘濞还是不肯回头。不久,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击败吴楚叛军。楚王刘戊自,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,其余五个王也自杀或被杀。这场叛乱只进行了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。

    “七国之乱”平定之后,枚乘因写了《上书谏吴王》而名声大振。

    后来汉武帝即位,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,可惜他没到京城就死于途中了。

    继续阅读
    fitjoy
    绠短汲深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

    绠短汲深成语故事

    绠短汲深的成语故事-孔子的故事: 颜渊向东到齐国去,孔子十分忧虑。子贡离开座席上前问道:“学生冒昧地请问,颜渊往东去齐国,先生面呈忧色,这是为什么呢?”孔子说:“你的提问实在是好啊!当年管仲有句...
    虞诩的故事:儒生平叛 历史故事

    虞诩的故事:儒生平叛

    原标题:不幸是另一种幸运(这标题起的莫名其妙) 东汉永初四年(公元110年),西北羌族发生叛乱,大将军邓骘因为筹措钱粮困难,打算放弃凉州,大家都表示赞同。这时郎中虞诩站了出来,指出这一做法无异饮...
    白璧不可为?虞诩诠释“白璧无瑕”的故事 历史故事

    白璧不可为?虞诩诠释“白璧无瑕”的故事

    白璧无瑕,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人品高尚,没有缺点,这种人干起工作来,坚持原则,尽职尽责,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。 东汉顺帝时,尚书仆射虞诩(yú xǔ)上书推荐可堪大任的议郎左雄时,说:“臣见方今公卿...